• 7933阅读
  • 1回复
neal 离线

级别: default

显示用户信息 

倒序阅读, 只看楼主, 楼主   发表于: 2010-09-23
更多操作

地铁里的收报人

本帖被 admin 从 Femtocell随笔 移动到本区(2014-08-04)
乘坐南京的地铁有一个好处——所有的乘客都可以免费获得一份东方卫报。这份报纸页数不多,信息很少,广告较多,有时候甚至会自己做一些兜售走私护肤品的勾当。即便如此,由于是免费的缘故,每天的发行量还是很可观的。
大约从今年六月份开始,地铁里出现了一些专门回收东方卫报的人。他们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,女性居多。每天早高峰的时段,他们就守在地铁的出口,向乘客索要报纸。早高峰结束后,他们就背着一大口袋的报纸到废品收购站卖掉。
每天早上,我都会固定的把我手上的报纸送给一位老先生。之所以称呼他作老先生,是因为他每天都戴着一副深咖啡色的大幅墨镜。老先生的年龄估计得有七十岁了。每当有乘客从自动扶梯上来,手里拽着一份报纸的时候,他都会把手伸的长长的向人家索要。这种略带侵略性的方式可能会让一些人不愉快,但是我每天都会把报纸牢牢的抓在手上,直到交到他手里。有时候我禁不住会想,这样的一位老人,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?假设他今年刚好七十岁,那么我们应该从1940年开始猜想。
1940年,他出生了。像其他所有的婴儿一样,他皮肤细腻红润,饿的时候会哭叫着要喝奶,最喜欢在妈妈的怀抱里入睡。此时的神州大地正弥漫着硝烟与战火。他的父母为了逃避日军的侵扰,四处避难,食不果腹。
1950年,他十岁了。虽然还是经常吃不饱饭,但他跟同龄的孩子一样喜欢四处玩耍,没有什么太多的烦恼。他父母带着他和他的兄弟姐妹来到了南京。这个曾经的民国首都,六朝烟粉的香气早已消失不见,取代的是满目疮痍。
1960年,他二十岁了。他顶替他父亲的工厂的岗位,顺利的成为了一名人人羡慕的时代工人。虽然粮食紧缺,但生活在城市的他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,日子还是能过的下去的。他顺利的娶了一位和他在一个厂的女性,组建了家庭,住进了单位分的小套房。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,甚至开始筹划着入党。
1970年,他三十岁了。文化大革命正进行的如火如荼。他加入了红卫兵,参加武斗,批斗干部。作为积极分子,他受到了红卫兵领导的赞赏。他还坐火车去了北京,见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。
1980年,他四十岁了。在文革中与他结怨的一个人做了工厂的领导,因此即使他的技术能力很强,也没有得到提升的机会。但他也安于现状,只想平平淡淡的继续他的生活。他的孩子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了。和传统中国的父母一样,他想尽办法帮他的孩子谋了一个在工厂的差事。
1990年,他五十岁了。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在席卷华夏。他周围的一些同事,朋友开始下海,经商。有的发了大财,有的血本无归。他羡慕那些发财的人,但又无法下定决心也去效仿他们。他觉得自己年龄也大了,就等着退休安享晚年了。
2000年,他六十岁了。2年前,他所在的工厂倒闭了。所有的资产被廉价卖给了私人。他曾经报以希望的退休待遇全部被一纸买断工龄打破了。他拿着2万块钱,不知道自己下面该怎么办。
2010年,他七十岁了,生活的压力依然沉重。他的孩子因为单位效益不好,没有办法给他更多的资助。他的孙子也到了读大学的年龄,昂贵的学费,高企的房价让他五十岁的孩子依然疲于奔命。有一天闲逛的时候,他偶尔发现地铁里有人收报纸然后卖掉。他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营生,于是也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来。只是每天他都戴着大幅的墨镜,不想让旁人看到他眼睛里的不安。

40年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样?我们是否也会像这位老先生一样被时代的浪潮所抛弃?
htcv1472 离线

级别: 未验证会员

显示用户信息 

只看该作者, 沙发   发表于: 2010-09-26
我也在想其实地铁的收报纸的人也是很辛苦。 让发行的人收回去做善款, 和让地铁收报纸的人收了其实本质上没有不同, 这一点蝇头小利也可以帮助他们克服一点生活的困顿。毕竟大家的生活都压力很大,物价总是在涨,真是没有办法。  
描述
快速回复

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,建议存为草稿
认证码:

 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

      Fatal error: Call to undefined function Htm_cv() in D:\wwwroot\nealforever\wwwroot\bbs\global.php(921) : regexp code on line 1